油茶论坛

 找回密码
申请入住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6208|回复: 3

谁“偷听”你说话?网络时代,我们亲手签下“隐私卖身契”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9-3-24 22:53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油茶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申请入住

x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?刚说了想吃什么,外卖App里就跳出相关推荐;刚说要买什么,电商平台就给你推了同款广告……
早报妞就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!(视频回顾→【隔屏有耳?外卖APP知道我们在说啥?)
难道现在的智能手机这么优秀,知道我们在想什么?

网友遭遇:App在“偷听”我吗?
2018年11月,上海的孙女士和同事闲聊时,提到想喝XX奶茶。打开饿了么App时,在推荐商家首位,她看见了XX奶茶。
2018年11月14日晚,北京一位网友燃玉(化名),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,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,在推荐位顶部,赫然显示一家鳗鱼饭外卖店……

b97320b7fcef7bfded8b608be84114ee.jpg
▲图片来源网络
为了验证,第二天燃玉自己对着手机测试。在没有打开应用的前提下,他大声说想吃披萨。接着,打开支付宝里的饿了么应用,在推荐位首页中他看到了一家披萨店,“这家店的披萨我点过,但是在半个月前”。
11月15日,燃玉把这事发在微博上,不少网友评论表示有过类似经历。“怀疑被App偷听”,是草木皆兵还是确有其事?

0e3cff0a6718ed6c0397567967494956.jpg
▲微博截图
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,《IT时报》记者用时3个多月,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,对安卓手机、苹果手机、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。测试发现:聊完某种食品类型后,App精准推荐和同类推荐出现的概率超过70%。
测试中记者发现,饿了么和美团外卖没有被苹果手机授权打开麦克风,但同一体系内的天猫、微信的麦克风都在开启状态。
后来取消掉天猫、微信的麦克风权限,再测试时,没有出现类似情况了。
饿了么、美团回应:“没偷听”“没这技术”

这样的测试结果,是巧合?还是这些App确实在“偷听”用户?对此,饿了么和美团进行了回应。

饿了么相关人士表示:
所谓“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”,是一种无端猜测,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,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。
美团人士则称:
有关“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”的行为并不存在,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,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,才会使用麦克风。
饿了么在回应中称,并不具备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的相关技术条件;也有网友表示,在线“偷听”数据量过大,App和手机都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计算量,“巧合”可能是基于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计算和推荐。
现实生活中,App“偷听”能否实现?
来自云计算、语音识别、白帽子等多个渠道的专业人士向媒体证实,通过授权的麦克风“监听”,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,甚至在无网络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语音输入,也无需实时上传,只要触发某个关键词后,再提取文本并发送云端即可。
大数据时代我们被迫“全裸出镜”

在美团、饿了么被质疑“偷听”用户讲话后,有网友马上关掉了App麦克风权限。但是,关掉麦克风权限后,我们就能高枕无忧吗?
网友“二小瘦”:“关掉麦克风权限,有的App就不能正常使用了,总提示打开麦克风权限,气人。”
尽管有的App在用户注册前,提示用户关注“人隐私保护协议”,但只行使了告知义务,用户只能进行“同意”与“退出”两种操作。即便你对隐私协议中的某些条款不同意,也没有回旋余地。

网友“papillon”:“不给储存、摄像、访问通讯权限就完全没法用,不知道是真的需要还是‘有意为之’。最可怕的是几款App之间形成了一个盗用信息的生态群。”
这种让人脊背发凉的情况是存在的。某应用A虽然没有获得用户的麦克风或者读图权限,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有权限的应用B获得的信息,实现数据共享。

02cd68746f4b3ab7afd15f573926f460.jpg
▲图片来源网络
这一点,从这些App的隐私协议中可见端倪。

“比如,淘宝网隐私权政策中提到:“为便于我们基于淘宝平台账户向您提供产品和服务,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信息……您的个人信息可能会与我们的关联公司和/或其指定的服务提供商共享。”

768f2accc4b9a0a2050198e9bffbdb77.jpg
▲图片来源网络
互联网巨头不仅在自己的生态圈里共享数据,还会向生态圈外的公司分享用户画像,只要用一个手机设备号(IMEI码),就可以在广告联盟间追踪用户的标签,用以精准投放广告等。
除了数据共享、用户画像服务外,还有很多公司打着大数据的幌子进行数据交易。

e135730e5089d9b2fca1a4c35a98b3dd.jpg
▲图片来源网络
谁来保障用户说“不”的权利

事实上,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规定,网络运营者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,应当公开收集、使用规则,明示收集、使用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围,并征得被收集者同意。
今年的3·15晚会,也把目光放在了用户数据和隐私上:探针盒子探取用户信息、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、精准营销推送…
前有法律指导,后有舆论基础,在这样的前提下,为何我们的信息安全仍得不到切实保障?

《网络安全法》自2017年6月1日实施至今,各地只有数例网友选择与App开发商死磕案例。
选择死磕仅是极少数,大多数放弃维权,因为不想耗费精力,也消耗不起。
而且从技术角度看,个人遭遇信息泄露的场景复杂,难以追溯,一旦发生纠纷,存在定损与取证困难的问题。

a2956187ee6b0048123208e9526a0242.jpg
▲图片来源网络
面对个人隐私泄露问题,国际的主流观点是坚持数据最小化原则,即追求服务的最小化,功能的最小化,权限的最小化。但很多学者也认为,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时代,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,应该通过伦理、法律的力量加以驯化。

“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主任张威认为: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在操作过程中,会涉及企业商业利益,因此推行过程中存在阻碍。”
张威建议,向公众开放投诉入口,让社会公众一同参与监督。
用户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,但最终解决问题,还是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。
希望电商法、数据安全法、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逐步完善,行业监管部门也加大监管力度,让用户能对个人信息泄露说“不”!
对抗个人信息泄露,我们可以这样做:
1.选择知名商店下载正牌的企业官方应用软件;使用网页或者小程序等,取代不重要的App。
2.下载后对App做权限管理,关掉不必要的授权选项,如提示无法进行视频聊天等也不要担心,使用时再打开相关权限即可。
3.给家里的路由器设置高强度密码,一旦有漏洞要积极更新;不要使用Wi-Fi万能钥匙这类App,出门尽量不打开Wi-Fi。
4.不在陌生的平台绑定银行卡、填写银行卡、短信验证码、身份证等个人隐私信息。
5.管好个人密码;根据不同的重要性,给应用账户设置不同的密码。
来源:IT时代 网络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发表于 2019-3-25 07:24:50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大数据时代 除非你不用这些数码东西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3-28 10:24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你可以选择不用APP,不用手机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申请入住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注>>恭城油茶论坛微信公众号
关注>>恭城油茶论坛微信公众号,掌握恭城新鲜事儿

QQ|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062号|下载手机版APP|小黑屋|油茶论坛 ( 桂ICP备2022004266号 )

GMT+8, 2024-4-27 03:41 , Processed in 0.075095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